山西省勞動模范李煊生 李林春 攝
太鋼袁家村鐵礦,巨大的礦車忙碌地穿梭在采場,優(yōu)質的礦產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回太鋼本部。這個曾經由于礦質復雜而長期成為呆滯資源的亞洲最大露天冶金礦山如今已是太鋼重要的“糧倉”。
太鋼袁家村鐵礦選礦技術曾獲中國鋼鐵工業(yè)協會、中國金屬學會冶金科學技術特等獎和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其中也有太鋼袁家村鐵礦選礦部主任李煊生一份功勞。
面對榮譽,李煊生少言寡語,有點靦腆,但說起太鋼袁家村鐵礦選礦部成立以來的點點滴滴,他卻侃侃而談、如數家珍。
1989年,李煊生成為一名采礦工人。從普通采礦工到選礦磨選工段段長、生產技術組組長、礦生產科科長、球團廠副廠長、礦副總工程師,再到現在太鋼袁家村鐵礦選礦部主任,李煊生說:“選礦部和我隨著礦山的發(fā)展一起成長,剛成立時,還很青澀,經過大家努力,現在已經成長為優(yōu)秀團隊?!?/span>
2011年,李煊生從峨口鐵礦來到太鋼袁家村鐵礦支援建設。他清楚,腳下的這些礦巖的采選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接下來的每一步都不容易。他在很短的時間內組成了8個人的隊伍。設備安裝要跟進,流程工藝要學習。深夜的車間里,當時還有些荒涼的山間小路上,50多項試車方案、27項作業(yè)指導書凝結著大家的智慧和汗水誕生了。
作為選礦部主任,李煊生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使選礦生產更加穩(wěn)定高效。試生產開始后,尾礦品位一直居高不下,影響到整個選礦系統的生產能效。他一邊在現場連續(xù)跟蹤磁選機生產狀況,一邊組織崗位人員逐臺進行尾礦選樣。他們認真查找問題、分析原因,不斷優(yōu)化生產工藝指標、檢修維護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并嚴格執(zhí)行。對經過維護調整后關鍵指標仍不合格的磁選機及時進行停機檢修。通過不斷循環(huán)抽檢和改進,尾礦品位大幅下降,并實現了穩(wěn)定受控。
“眼界是用腳步拓寬的,從研究一個問題到研究所有問題,我需要走更多的路,了解更多的現場情況,才能把工作做好。”這是李煊生理解的工匠精神。
同事們很少能在辦公室見到李煊生,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大部分時間他都蹲守在生產現場,了解每臺設備的運行情況,跟技術員們一起探討選礦技術,或者對操作職工進行現場指導?!皢栴}就在現場,解決問題才能提高效率。”李煊生總是對現場問題格外關注。當看到球磨機更換一次襯板需要140小時后,李煊生立即開始琢磨如何縮短襯板更換時間。經過反復摸索和試驗,他們改進作業(yè)流程,實現了既不影響生產,還能提高更換襯板作業(yè)效率的辦法,將襯板更換時間減少了42個小時。
效率和成本是礦山生產關注的兩大要素。除了大力開展工藝達標管理工作外,李煊生還與大家一起針對現場工藝影響成本的瓶頸問題開展攻關,重點對球磨機鋼球配比、精選浮選機臺數配置、精礦輸送濃度穩(wěn)定等多項工藝技術進行優(yōu)化,大大降低了成本。
李煊生癡迷于技術,更是選礦部這個集體的帶頭人。團隊成員有來自各個礦山的、臨鋼援職的、新分配大學生以及復轉軍人。人員結構多元,工作離家遠,情緒難免有波動。工作上嚴格要求,而工作之余,李煊生會坐下來,像大哥一樣和大家談工作、談生活,遇上難事,他總是盡力為大家解決,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選礦部這支隊伍逐漸成為太鋼袁家村鐵礦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的隊伍之一。
30年來,李煊生用樸素的礦山情懷詮釋著新時代礦山工人的“礦山工匠”精神。他先后獲得山西省、太原市、呂梁市勞動模范,太鋼特級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然而在他的心中,最大的收獲則是看著自己的“礦山夢”正在變成現實:高大的現代化廠房,優(yōu)美的礦山風光,安居樂業(yè)的礦山人……
“工作一定是辛苦的,但只要你把他當做一份事業(yè),為之奉獻努力,我們終將得到豐厚回報?!崩铎由f。